客服热线:

汶川大地震警钟长鸣 先进仪器仪表助力预报能力提升

2017-05-14 01:20 浏览:1061 来源:中国仪表网   
核心摘要:地震是人类无法避免自然灾害,但利用高科技的地震监测仪器仪表,可以实现提前预测灾害,做到有效减轻灾害损失。近年来,我国在地震预测领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取得了众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获得数项重大突破。

亚洲工业网讯: 5月12日,我国迎来第九个全国防灾减灾日。9年前的今天,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这场灾难成为了所有中国人彻骨铭心的疼痛。2009年,汶川地震一周年,国务院将这一天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以此纪念汶川大地震中的遇难同胞,也为昭示后人,前事不忘,警钟长鸣。

汶川大地震警钟长鸣 先进仪器仪表助力预报能力提升

地震是人类无法避免自然灾害,但利用高科技的地震监测仪器仪表,可以实现提前预测灾害,做到有效减轻灾害损失。近年来,我国在地震预测领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取得了众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获得数项重大突破。

2015年6月,“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地震危险性评估及灾情快速获取关键技术研发”通过专家验收,该项目在特大地震风险评估、应急测绘航空遥感数据获取及快速处理、地震灾情服务及应急决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16年8月,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巨灾灾害链预测中心专家团队成功研发出世界领先的监测仪器,在完善关联性、地震形成机理、观测手段、预测理论和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尤其在强震短临预测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专利成果的准确性、科学性在实践中得到了多次印证,对近年全球发生的大地震做到了相对准确的预报。

与此同时,全国多个省市正陆续出台《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2016年12月,江西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发布,《规划》提出,“十三五”时期,江西省将建设全国首个地震监测氡观测仪检定与检测平台,地震速报信息公众覆盖率将达80%,防震减灾科普知识普及率将达80%。2017年5月10日,《湖南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发布,《规划》指出:到2020年,全省的地震监测能力达到2.0级,环长株潭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达到1.8级。

截止至“十二五”末,我国已建成了3100多个地震监测台点,布设了总长度达数万公里的流动观测线路,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地震观测网络。目前,我国“十三五”期间的重大工程——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已进入初步设计阶段,预计在2017年年底前“上马”。

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需要在未来投资18.5亿元,在全国建设1960个配置测震仪和强震仪的基准站、3309个配置强震仪的基本站、10241个配置烈度仪的一般站。在包括华北地区、南北地震带、东南沿海地震带、新疆天山地震带的重点区域内,三类台站平均间距为12.5公里。

按计划,国家地震烈度速报和预警工程将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设完成,届时发生破坏性地震,我国将能提供秒级地震预警信息服务。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杜尔高效环保的Oxi.X RE系统助力Orafol净化溶剂(挥发性有机)废气

上一篇:

湖北宜昌拟建239个光伏电站 贫困村将享"阳光福利"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凡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及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QQ:303923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