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

别把基因检测当成“算命神器”

2017-04-19 11:26 浏览:806 来源:解放日报   
核心摘要:基因检测是一种高科技技术,但是并不是像我们认为的那样有了这个技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商业性基因检测只能提供个体易感基因的风险概率,不能“包治百病”,要理性对待基因检测。

亚洲工业网讯: 基因检测是一种高科技技术,但是并不是像我们认为的那样有了这个技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商业性基因检测只能提供个体易感基因的风险概率,不能“包治百病”,要理性对待基因检测。

近年来,“基因”成了一个社会热词。一些商业机构打出“解码生命秘密,预知未来健康”“基因检测,送给亲人的最好礼物”等口号,推出所谓天赋基因检测、基因体检套餐、美容基因检测、家族性疾病风险预测等产品。那么,借助基因检测,真的可以准确预测疾病,甚至预知孩子的天赋情况吗?基因检测与盈利混同在一起,会带来怎样的问题?

首先,商业性基因检测只提供个体易感基因的风险概率,不能“包治百病”。

从技术角度来看,基因检测是一种用人体血液或体液来检测个人DNA的技术。人类大多数疾病为多基因疾病,通常是多种遗传变异和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的产物。而现有基因检测发现了1000多种人类疾病基因,但大多为单基因疾病。因此,其检测结果大多是关于受试者未来患病可能性的描述,一般用“高”“中”“低”等风险概率表示。比如说,某受试者有老年痴呆的易感基因,未来患老年痴呆的危险概率是中度。相关解释则是,受试者患老年痴呆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群的5倍。

别把基因检测当成“算命神器”

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不带疾病基因的人。但生不生病,什么时候生病,生什么病,病是怎么被诱发的,抑或拥有什么样的天赋等,单凭基因检测是无法准确判定的。科学家不断提醒公众,基因检测对疾病具有预警性价值,但不能过分神化,更不应将基因检测视为“算命神器”,而要持谨慎理性的态度。至于预测“天赋异禀”什么的,恐怕更有点异想天开了。

其次,基因检测对受试者带来的心理冲击问题不可小觑。

人们追捧基因检测,一个主要目的是想及早发现疾病基因,进行早期预防,提高生活质量。问题在于,许多人类基因疾病,即便通过基因检测发现了病源,但现有医疗手段却难以对其进行有效治疗,或者是治疗费用巨大而个人无力支付。在这种情况下,个体能否承受得起这种残酷的“疾病预言”?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的个体即便携带某些特定的疾病基因,但并不一定会发病。因此,所谓“疾病预言”可能无端增加受试者的心理压力。国外一项关于基因检测受试者的调查表明,40%的人在接受基因检测后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还有少数人在得知自己的遗传病风险后,产生抑郁情绪和自杀倾向。所以,美国就有监管要求规定,18岁以下的人不能做有关老年性痴呆的基因检测。

最后,基因隐私泄露可能带来基因歧视,会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人的基因信息是一种很特殊的个人信息,涵盖了身体性状、举止行为、个性特征以及疾病易感性等敏感信息,与人类生命遗传活动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说,基因信息构成个人最基本的隐私。

已有的实践表明,基因隐私泄露会让一些机构、企业根据个人基因检测结果,在职场、社区剥夺或排斥某些人的权利、福利或机会。1992年,美国有媒体报道,41位缺陷基因携带者得不到人身和健康保险。2001年,美国北圣菲铁路公司把基因检测结果作为雇佣员工的依据,引发社会的强烈反响。这从一个侧面提醒,基因检测的商业化应用若缺乏完善的伦理规范和制度伦理,极有可能造成技术的滥用,引发新的社会不公和社会问题。

避免基因检测技术的社会伦理风险,需要我们尽早展开科学应对。最关键的举措是建立良好的准入制度和检测规范。什么机构有资格进行基因测试?由哪个部门进行监管?管理部门如何对相关检测机构进行监督?基因检测可应用于哪些范围?如何防范商业机构获取个人基因信息谋利的风险?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早作考虑、科学规范。

(责任编辑:小编)
下一篇:

英科医疗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近三倍 2025年一季度业绩保持强势增势

上一篇:

赛默飞中标江南大学3包仪器采购项目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网站内容主要来自原创、合作媒体供稿和第三方投稿,凡在本网站出现的信息,均仅供参考。凡来源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也不代表本网站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读者在使用前请进一步核实,并对任何自主决定的行为负责。本网站对有关资料所引致的错误、不确或遗漏,概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本网站中的内容可能涉及侵犯其知识产权或存在不实内容时,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QQ:3039235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