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材制造
58岁木工切除右腿骨肿瘤 装上了3D打印的假体
2016-06-16 22:47  浏览:208
 
困扰沈先生5年的骨肿瘤
髓针插入髓腔 替代截去的骨头 髓针插入下段髓腔 沈先生装上了3D打印假体后的X片
侧翼钢板和螺钉起固定假体作用
 

我是木匠呀,我知道3D打印的东西精密度高!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骨科骨肿瘤中心的叶招明主任,近日带领团队用3D打印的假体,为一位患者完成右腿股骨骨缺损重建手术。

记者 谢谨忆 通讯员 方序 鲁青

58岁木工长了必须截骨的骨肿瘤

这位病人姓沈,58岁,来自余杭瓶窑,是木匠,近5年来,右腿一直受到大腿酸痛的困扰,并且疼痛逐渐加重,走路一瘸一拐,后去当地医院就诊,被诊断为股骨骨肿瘤。

沈先生再到浙医二院骨肿瘤中心作了详细检查,叶招明主任、林秾副主任医师明确他右股骨靠近下端的位置,长有一种非常少见的原发于骨的韧带样纤维瘤。

韧带样纤维瘤,又称韧带样瘤,虽然属于良性肿瘤,但极易复发,对周围组织形成破坏,所以必须把长有肿瘤的这段骨头完全切除。截去这段骨头后,要放入等长的一段假体或骨头,沈先生才能避免残疾。

比较多种方案,他选了3D打印假体

沈先生当时对叶主任提出两点要求,一是希望自己能尽快恢复走路,二是希望有生之年这种大手术只做一次。

叶招明主任团队为沈先生考虑了几种骨缺损重建技术,但是都觉得不理想:

如果用传统的人工假体,它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到时间了需要更换,而沈先生年纪还轻,需要再次更换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他需要截骨的位置靠近股骨下端,传统人工假体装上去容易松动。

如果用异体骨,也就是别人身上的骨头,来源稀少,且容易产生感染、排异等问题,愈合也不好。

用自体骨,比如截一段沈先生自己小腿的腓骨装到大腿股骨中间,也是一种办法,但是小腿骨明显比大腿骨要细,承重力不如大腿骨,且小腿又会因此引起功能障碍。

最后,叶招明主任经过考虑,决定为沈先生用3D快速成型技术,“打印”出他需要的人工假体。

“3D快速成型技术,可以按照病人的高矮胖瘦、骨头的缺损位置、缺损程度等,以CT数据为基准,设计打印出精密匹配的假体。这项技术由我国自行研发,目前在全国范围内运用还只有两三年时间。”叶主任说。

一开始叶主任还担心沈先生能不能接受新事物,想不到和沈先生一说,沈先生爽快地答应了。

“我是木匠呀,虽然具体我不懂,但我知道我们这行里3D打印的东西精密度比一般的要高,所以我很放心的!”

3D打印的假体是这样做出来的

叶招明主任说,沈先生的假体是这样做出来的:

首先,浙二骨肿瘤中心的医生为沈先生做了右腿股骨的CT扫描,获得了病灶的尺寸大小数据,然后根据CT数据,医生在电脑上先做一个模拟切除,预估正式手术后沈先生的股骨会截去多少,截在哪个位置,根据缺损来设计假体。设计好后,医生把假体尺寸发给加工厂家,厂家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假体。

沈先生的这个假体,是用钛粉“打印”的,形状有点像我们平时用的擀面杖,中间粗的部分为主体,长110毫米,直径为28毫米,两边细的部分叫髓针,是要插入骨头的髓腔里,起固定作用的。

这个为沈先生度身订造的3D打印假体和传统制作假体最大的区别,是多了一块侧翼钢板,有了这块钢板,假体可以用螺钉更稳固地固定在沈先生的股骨上,稳定性会比传统假体好很多,而目前只有3D打印技术才能制作出这样形态的假体。

“这项技术可以大大提高骨肿瘤患者术后肢体功能,为骨肿瘤的保肢治疗提供了新的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叶主任说。

6月3日,叶招明、林秾两位医师为沈先生开刀切除骨肿瘤,植入了3D打印的假体。他们说,手术难度和植入传统假体基本没有区别。

3D打印假体的价格和传统制作的假体是一样的,沈先生的这个假体花了五万八千元,部分进医保。

沈先生说,手术后8天,他的右腿已经可以抬起,10天时已经可以走路,现在除了手术创伤造成的疼痛,肌肉有些发胀外,对假体的感觉还是比较好的。“住我旁边的一个病友,是截了左股骨,他是做了异体骨植入的,好几个月了都还不能下床走路呢!”

叶主任说,用3D打印假体重建肢体这一技术,除了骨肿瘤方面,今后截骨矫形方面都可以用到。